58加盟网 |移动站 广告合作: 全国服务热线: 客服QQ: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故事 > 创新创业论文8000字(创新创业论文8000字餐饮)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58创业网提示多做项目考察!

创新创业论文8000字(创新创业论文8000字餐饮)

更新时间: 2021-09-11 10:35 作者: 58创业网 点击次数: 
 川江农夫小地火锅

所属行业: 火锅

品牌源地: 江苏省

公司名称: 

原标题:创新创业论文8000字(创新创业论文8000字餐饮)

创新创业结课论文2000字简介(创新创业论文8000字)

创新创业论文8000字

摘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号文件以来,各高校纷纷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以宁波大学创新创业工作为例,从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第一课堂、立足“三平台三体系”建设等方面介绍相关工作做法,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遇到的瓶颈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创业;大学导师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1]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始深化改革。面对“双创”战略需求,根本途径是在遵循国家总体设计改革的基础上,切实推动“十三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发展。2008年,宁波大学成为全国30个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以第二课堂有机融合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五大创业教育模式之一。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五大机构协同”和“校院两级联动”机制

学校实施“双组长制”的“一把手工程”,打造“递进式分层分类”的实践指导服务体系。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综合改革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实施“双组长制”的“一把手工程”,成立以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中共宁波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意见》等30多份文件,将创新创业工作放在服务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律,创新创业教育分为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实践、培育孵化创新创业实践三个培养阶段。学校针对每个培养阶段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内容的分层定位和设计,配合系统化的服务和指导。为此,学校提出了“6425计划”,即60%以上的学生参与创新实践,40%以上参与学科竞赛,20%以上参与创业实践,创业率达到5%。

2015年7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通过“五大机构协同”和“校院两级联动”,系统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以校长为院长,统筹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资源,构建“五院合作”“校院两级联动”工作机制,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创新创业实践培训、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竞赛、开展科学研究、取得学术成果等创新创业活动。2016年制定了《宁波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方案》,明确了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任务和保障机制,围绕学院建设任务设立了5个中心,形成高效互动的协同工作机制。校院两级协调互动,资源互补,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在资金保障方面,凝聚全校之力,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全方位保障。稳步增加年度投入,近三年累计投入7886.56万元,主要用于学生科研创新计划、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奖励等。在制度保障方面,学校把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算作教师工作量,列为职称评审和聘用的条件;建立学校各类专利技术转让和持股机制;强化创新创业导向和奖学金设置中的奖补比例;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实行弹性学制,特别是创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可提前获得毕业学位或保送研究生。在场地保障方面,宁波大学于2006年创建大学生创业园,2011年获批为宁波市大学生创业园。2012年被列为宁波大学国家大学生创业园分馆,2016年升级为“宁波大学1986创梦园”。梦想公园占地4000多平方米,包括60多个学生创业办公室、大型报告厅、路演厅、培训室、会议室等。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导师帮扶、专业培训等创业服务。

深耕第一课堂,建设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深深扎根于第一课堂。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发“20 3”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实施多学科评价机制和全日制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班人才培养特区,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006年,建设“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推行探究式教学方法改革。学校制定了“宁波大学本科教学培训”

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完善课程结构,形成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以及专业方向模块组成的新“平台+模块”课程体系。2009年,推行探究式教学方法改革,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提高专业实验、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创新性和项目化比例要求,推进探究式、研究型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2.启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建设工程,建立“通识+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通识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为骨干,构建了覆盖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通识课程中新增创新创业板块,分阶段建设20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和3门创新创业通识核心课程,其中“了解作业”Know About Business(KAB)课程被学校列为精品课程,每个学期开设10个班,每班约40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率先使用在线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引进14门通识在线选修课程,并于2016年开展“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试点工作。


3.优化学业指导管理,推广多元评价机制。学校制定《宁波大学关于切实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和管理的实施意见》,推广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学校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年限最长为7年。同时,整合地方企业资源开设创业班,设立16个学分,可顶替通识选修一般课程、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学分。鼓励多种形式的课堂考核方式,增加课外阅读、案例分析、实践研习等在成绩中的比重。


4.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现“第一课堂实践化、第二课堂学分化”。学校于2007年起正式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学科竞赛、人文素质拓展、职业技能提升五个方面设置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规定每位学生必须修满4个创新创业学分,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素质拓展均可获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计入成绩档案和学生总学分,从而推动和实现了“第一课堂实践化、第二课堂学分化”。


5.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区,形成“递进式”实践教育新模式。学校出台《宁波大学阳明创新班学生培养办法》《宁波大学创业班学生培养办法》等文件,明确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区,对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分层分类分阶段递进式培养。学校每年招收100名左右的创新创业特长学生,创新班培养德才兼备、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创业班按照“俱乐部式管理、实践导向、滚动开放”的原则进行灵活培养和管理,学生创业实践率达100%,创业率达50%以上。


6.实施“双百导师”计划,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学校积极实施校内校外“双百导师”计划,建立校内、校外导师百名师资体系,2016年校内导师新增至88人,校外导师新增至377人,全年有30余位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创业导师培训。2014年—2016年,学校选派376人次、深入407家单位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工作。


立足“三平台+三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服务质量


1.拓展“政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多边地方合作模式的创业孵化平台。学校大力推进与政府、企业以及校友的沟通与合作,努力构建创新创业“政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多边地方服务模式。在“政校合作”模式下,开展创新创业政策解读和咨询活动,并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等“创业苗圃”。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实施“风云甬商进校园”引导甬商投资学生创业团队,开展“校友企业家进校园”结对帮扶学生创业实践,与校外具有专业资质的天使投资、财务辅导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各方面专家和企业家为园区内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2.打造“实验中心+实验项目”互为融合的创新实验开放平台。学校拥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70个,建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12家省级校内实践基地,“宁波大学—浙江华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281家校(院)级校外实践基地。


3.构建“项目+竞赛”多维度互动的创新成果培育孵化平台。学校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学生科研项目体系,其中校级(含)以上立项项目每年超过600项,参与学生超过3,000人,基本实现了每一位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有至少一次系统参与项目研究的机会。近五年,本科生在国家级A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03项,其中国家一等奖(金奖)及以上33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等重要竞赛上均取得突破性成绩。建立以赛促创、以赛带练的创新创业成果培育平台,通过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宁波市大学生创业新秀评比、数学建模等创新创业竞赛等平台挖掘选拔有潜质的创新创业项目。


4.建立以“创新创业驱动中心”为载体的创新创业转化体系。学校围绕“现代海洋学”“电子信息通讯”和“生命健康”三大学科群及地方产业特点,通过建设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形成校、院两级驱动孵化工作体系,充分促进专业学科创新与创业项目的互融转化,提高创新创业转化率。


5.实施“递进式分层分类”的实践指导和服务体系。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律,对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分层、分类、分阶段递进式培养,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分为意识激发、实践训练、培育孵化三个培养阶段,并针对不同培养阶段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提供相应的分层分类分阶段指导与服务,形成递进式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模式。“递进式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在创业班中得到充分实践,班级采用“3+4”培养模式,“3”,即“创意、实训、孵化三阶段实战式培养体系”;“4”,即“四平台拓展性创业实训项目”。


6.构筑“宁波帮”精神特质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体系。以“爱国爱乡、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宁波帮”精神作为学校特有的育人文化,在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学校现有“宁波帮”人士捐建大楼50多栋、设立的奖学金20多项、开展“宁波帮”文化节10届、原创“宁波帮”题材话剧10余部,使全校师生深受“宁波帮”创新创业精神感染和激发。学校先后成立宁波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协会、KAB创业俱乐部等30多个校院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组织,举办“创未来”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家进校园”品牌活动等创新创业活动,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


1.现有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不仅在理论上有扎实的功底,而且在实践中也要有一定的经验,对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有科学的预见和正确的引导。然而,学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略显不足,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汇聚各方资源。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服务方面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包括场地、资金、导师、技术和人脉等,这就需要高校、政府、社会等各方汇聚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政府应在政策扶持、场地规划、资金配备、统筹协调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创业学子和社会资源之间搭建好畅通无阻的通道。


3.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普遍比较狭隘,大部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尚待激发,参与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所欠缺。学校在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这对加强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是不利的。


加强和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1.加强培训,注重引进,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积极组织和输送高校教师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建立并不断扩充创新创业导师库。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通过“选、挂、引、聘”的方式,建立一支容教学研究、创业实践于一身的导师队伍,这支导师队伍既具有创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创业实践能力,尤其是具有创业的经历。“选、挂”方式用于校内创业导师的筛选和培养,即从校内选拔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并通过挂职锻炼方式派遣他们深入企业去体验创业过程,以提高其业务素质、丰富其创业实践经验;“引、聘”方式用于校外创业导师的引进,即从企业引进一批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客座教师,或聘请一些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校内导师负责传授创业理论知识,校外导师主要进行创业实践指导,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承担创业教育的任务,从而建立“学者+企业家”的双导师制度。


2.积极外拓,搭建平台,广泛汇聚社会资源。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对外拓展,为创业学子和社会资源之间搭建有效平台,广泛汇聚各种社会资源,为创业学子提供场地、资金、导师、技术和人脉等方面的社会支持,不仅要组织学生系统地学习领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创新创业的方式方法、途径渠道进行指导和研讨,使学生对适合社会市场经济需求的可创业项目有所了解,而且还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由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等共同组成的创业指导服务专兼职队伍,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介、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启动指导、融资贷款等“一条龙”指导服务,并积极动员和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组织学生走入企业进行实践实习。


3.普及教育,激发意识,埋下创新创业种子。通过建立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推动课堂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广泛开展探究式、启发式、项目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通识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为骨干,构建覆盖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注重第二课堂作用的发挥,通过创新实验、社会实践、创业活动、素质拓展、树立典型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将创新创业的种子埋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作者:张乐,单位:宁波大学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5-10-26)[2016-01-14].http://cpc.people.com.cn/n/2015/0114/c64094-26380006.html.


[2]曾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1):70-76.


[3]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4-71.


[4]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3.


《北京教育》杂志


创新创业结课论文2000字

十大品牌排行榜

更多+

创业故事

更多+
在线
咨询
在线
留言
关注
微信
APP下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