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加盟网 |移动站 广告合作: 全国服务热线: 客服QQ: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教育资讯 > 北京故事清华校区与“三山五园”体系有什么关系?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58创业网提示多做项目考察!

北京故事清华校区与“三山五园”体系有什么关系?

更新时间: 2022-12-06 13:23 作者: Web 点击次数: 
北京故事
北京故事 ¥0-1万

所属行业: 女性项目

品牌源地: 上海市

公司名称: 

三山五园是以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总称。 一般来说,三山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指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 当然,许多学者对此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例如,除畅春园外,圆明三园和圆明园附属的另外两个园林——春、苑和熙春园才是“五园”。 其中,春和苑,又名春熙院,从乾隆后期到嘉庆朝陆续分割为淑春园(漱春园)、鸣鹤园、朗润园、镜春园,现位于北京大学校园内。 熙春园在咸丰时期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现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 总之,今天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校园,与历史上的皇家园林群、三山五园体系显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在《老北京述闻:营国故事》中,编者讲述了包括三山五园和其他王家赐园(如熙春园)、王府、都城等的故事。 本期的京华故事摘录了五园中的两个园,分别是春园、圆明园、熙春园的部分。 得到出版社的许可发行了。

《老北京述闻:营国故事》,贺艳主编,北京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原文作者贺艳

综安也

北京西山是太行山的支阜,由东北—西南向岭谷错落有致的褶皱山组成,绵延100公里,像章鱼爬上蟒蛇一样,远避西方,守护着北京城。 因此,古人称之为“神京右臂”。 西山的前缘,即山地与平原的接触带,分布着许多低海拔风景的名山,香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座。 独特的山形地形自古以来就成为北京的景观名胜。 辽代中丞阿勒弥捐赠香山私宅扩建香山寺,香山在金代以前修建了许多水院行宫,明代成为京城居民的旅游胜地。

约10000年前,永定河从石景山出山流向东北,走清河河谷流入温榆河。 圆明园一带形成宽3~4千米的河谷低洼地,永定河故道(古清河故道); 这条河道大约在5000年前改道,其形成的低洼地称为清河洼地(巴沟低洼地)。 圆明园、颐和园、春园一带地处清河洼地。 这个区域除了永定河故道外,还有丰富的山泉水源。

3亿~4亿年前形成的奥陶统灰岩承压含水层由西山向东隐蔽,在玉泉山一带露头,地下水顺着基岩缝隙作为上升泉喷出,形成20多个泉眼,泉眼水流量大,形成大小泉湖。 玉泉是其中最大的地方,乾隆将其定为“天下第一泉”。 大约3000年前,“泷澄百左右”这个湖由瓮形成,也被称为“西湖”。 玉泉山泉水和瓯山泊含丰富的水源,为京西水稻种植提供了地理条件。 元明时期邀请南方人在此耕田,成为京西水稻的重要产区。

金都时期,都城通往居庸关的大道,起于中都通玄门,20里到达海店,休息后往北走到达南口。 当时的海店只是这条街上的一个车站,设有车店、客厅等。 元大都建成后,城市北移,大都去居庸关是北出健德门走清河,不必经过海店。 离都西门不远的海店清水秀拥有江南景色,逐渐成为郊外的首选地,发展了许多园林。

到明朝后期,文人对其重新命名,将“海店”改为“海淀”,突出水乡特色。 李伟、米万钟在这里建造的“清华园”、“芍园”都是首都的名园。 客观地看,这一片多泉沼泽地水资源丰富,远以西山为屏障,傍瓮山、玉泉山平地隆起,山光水色相映,风景秀丽,是北方少有的造园绝佳地区。

园林占地面积方面,圆明园(五园)遥遥领先,其次是清昆园、静宜园、畅春园(西花园)、静明园。 从三山五园各自的平面形状可以看出,平地上的两座御园畅春园圆明园规整成直角,依山傍水而建的静明、静宜、清漪三座园的外墙都是顺着山形水势行走,呈不规则曲线,非常清晰

静明、静宜两园虽已设有行宫,但由于距离都城较远,山多不便,常被用作远游赏型宫苑。 春园、圆明园、颐和园成为康熙、雍正至咸丰、光绪朝内皇帝常住的第二居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山五园无论早或晚,在空间上都要独立分布,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都是本着西北郊山水全局的原则,紧密结合城市水利建设,在多项创新举措下,生态涵养与政治中心的协调统一,自然环境

春园

北京大学西校门对面的人行道上,静静矗立着两扇朱墙黄瓦的琉璃山门,当过往行人擦肩而过时,他都不敢驻足看一眼。 但墙上的彩色琉璃方花、精美的雕花石拱桥门、门额上的龙石牌匾、“敬建恩佑寺”、“敬建恩慕寺”,依然默默展现着来自王室的优秀身份。 围绕着它们旁边的春园区、春园食堂、春新园,让人想起这里曾被称为“春园”。

如果我们站在原地,让时间回到300年前(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眼前没有高楼,没有水泥路面,也没有这两座山门。 我们站在笔直的石板路上,面对虎皮石园的墙壁。 墙上是当朝皇帝(康熙)在西郊的寝殿“清溪书屋”。 园墙由北向南延伸,到达现在的北四环路,再向西折,折向万泉河快速路一条线向北,到达承泽园、蔚秀园一条线,南北狭长,呈东西狭窄的纵长矩形。 这就是清代王室“御园”中的第一园——春园。 而来到著名的圆明园,只是当时散布在北方的几个小礼物园之一。

两年后的冬夜(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在《清溪书屋》与世长辞,皇位传到皇四男胤禛,即雍正皇帝。 雍正即位后,仿照父亲在南苑为皇太后修建追思寺院(永慕寺),在“清溪书屋”东侧新建了“恩佑寺”作为父亲的纪念堂。 寺庙里供奉着康熙的肖像画,雍正定期来这里祭祀和怀念先帝。 该寺朝西向东布置,山门直接开在园壁上,方便雍正从圆明园(春园北侧)直接到达。 这是两个山门中偏北的一个。

雍正在位仅13年,继承皇位的乾隆帝安排自己的母皇太后住进了春园。 高寿的太后在这里住了42年。 她去世后,干隆取“永慕恩佑”之意,在恩佑寺以南增建恩慕寺作为纪念。 恩慕寺与恩佑寺平行布置,山门也开在园壁上,是两座山门中偏南的一座。 但两座山门不临街,共用一个狭长的庭院,庭院东端是两堵影墙。 南北道路在这里向东拐了个大弯又回来了。 也可以在民国年间的旧照片中看到。 前院的墙壁被拆毁了,但影子墙和道路的弯曲依然清晰可见。

这两座山门是“春园”现存的两座建筑。 2004年北京市建设北四环路时,曾在颐和园路与四环北辅路交叉口西侧开挖过鳖春园宫门区的基坑。 四环宽阔的路面大致位于宫门前广场,鳖春园西墙与附园“西花园”直接相连。 西庭园横长,南墙与春园平齐,北墙至春园中间左右。 北墙外是一座宽敞的马厂,与今天海淀公园的范围差不多,春园和西花园加起来占地面积与紫禁城相似,但风貌却截然不同。

康熙二十六年( 1687 )二月,康熙帝正式驻扎春园。 此后,直到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冬在园内清溪书屋去世,他几乎每年都要在春园内住一段时间。 至少一月,最长也就半年,最多的一年达到了202天,共计接近4000天。 它开创了清代帝王长期居住西郊御园、“园居理政”的新生活方式,也是三山五园皇家功能特区形成的标志节点。

恩佑寺山门测绘图,张逸芳/画。

春园是明代清华园的废弃地(原主人是万历皇帝的外祖父李伟,不是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利用残存的水脉山石进行了建设改造,营造风格充分体现了康熙追求“宽敞疏朗”的园林审美。 康熙继承了满族习惯游牧骑马、驰骋山林的传统,无法适应紫禁城内封闭沉闷、盛夏炎热的环境。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后,受江南园林的影响,江南园匠张涟、张然父子主持顺利春园的设计和修缮,三年后完成(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同年,又请另一位著名的江南造园叠山艺术家叶洮继续画园林并完成。

著名的“型雷”家族,建设春园需要众多南方名匠,始祖雷发达带着儿子“以艺北征”,来到北京西郊,定居海淀村槐树街,从此开启了世代参与清王朝建筑建设的家族传说。 之后,负责西花园建设工程的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当时的内务府郎中)。 第一任御园总管(畅春园总管大臣)是康熙特意从宁波知府任上调来的李煲,也就是曹寅的妹夫。 曹寅的母亲和李分的母亲都是康熙小时候的保姆,曹寅和李分都是康熙非常信任的家臣,可见皇帝对这两种园林的重视。

设计师和建筑工人来自南方,但春园在园林的选择和造景上并未保持江南,而是因地制宜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园中过去以湖泊和后湖两水面为主,四周建筑和植物环抱,建筑分布密度低,体积小,且均采用小巧型灰瓦卷帘,几乎不加彩绘,“永远节俭,捐泰去雕”。 园墙用虎皮石筑,堆山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的湖石。 园内保留着许多明代遗留下来的古树和古藤,康熙又增添了许多花木,大兴“无处可花”。 园内风景也多直接以丁香坝、芝兰坝、桃花坝、韵松轩等植物命名,林间点缀着驼鹿、白鹤、孔雀、竹鸡,自然天成,形成了充满野趣的造园风格。

《宸垣识略》描绘了春天的花园景观。 “泉水满满的,注入荒地,趴着草路,在沙尘之间乱丢。 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香鸟语,秋有乱叶舞丹,冬有雪凝结……”上有好事,下必来。 这种自然朴素的造园风格也直接影响了同时期的皇家园林和诸皇子赐园。 康熙特别对儿子们的宅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尔等地都有院子,决不算套房,但宏阔,住起来很舒服。” 值得注意的是,春园建设时修建万泉河水系,引导河水进入园中,在园西修建西堤(今颐和园东堤)以防止水害。 这种将营园与外部生态环境改造和管理相结合的做法,贯穿三山五园建设历史,是客观需要,体现了古人对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重视。

圆明园

圆明园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 虽然完成那个的时代很晚,但是知名度很高。 然而,说起圆明园,人们似乎只能隐隐约约地想到“万园之园”、“美丽灿烂之园”、“点燃圆明园”、“国耻”、“废墟”这些简单的概念,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幸运,大多只能心潮澎湃地哀叹事实上,圆明园在历史上的地位之高、故事之丰富,是清代其他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准确地说,清代离宫御苑数量众多,但圆明园却是第一名(第一名)。 它是清代官方文件中唯一正式称之为“御园”的,也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御园——康熙朝顺畅的春园和光绪朝颐和园,掌管御园的时间远不及圆明园。 圆明园也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居住最多的地方,远远超过了他在紫禁城居住的时间。

圆明园式房间图,现藏国家图书馆。

在了解圆明园之前,我需要记住一些数据。 (1) 1707年到1860年(康熙四十六年到咸丰十年),是圆明园从修建到被烧毁的153年。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康熙、同治、光绪、慈禧。 雍正是皇四子的时候,康熙皇帝也来过圆明园。 从雍正到咸丰,各帝在圆明园生活了很久; 1860年圆明园被烧毁后,同治、光绪皇帝、皇太后慈禧,都曾尝试修复圆明园,这些人与圆明园的历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3)皇子赐园(康熙朝(皇帝御园(雍正朝) /圆明五园(干隆朝) /三园)嘉道咸三朝(劫后废墟) 1860年以后)遗址公园) 1986年以后,各个阶段的建设重点和园林面貌差异也比较大。

从1707年创立到1873年的重建,清代帝王们在近170年的时间里为圆明园组织了许多设计活动,鲜明地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帝王和设计师们园林的审美趣味和设计思想的差异,无疑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清代建筑和皇家林的高峰

圆明园铜版画

康熙年间,未来的雍正皇帝还是普通皇子(四阿哥胤禛),消失在所有皇子之中; 圆明园也只是同团在圆明园旁建造的几个皇子赐园之一。 (同期建造的是三阿哥、五阿哥等七位皇子们的恩赐园。 圆明园于康熙四十六年正月选定用地开工建设,历时约十个月完工。 当年11月11日,康熙皇帝亲临四阿哥这个花园,此后多次来,基本上都是清明谷雨之间。 也就是观赏牡丹的时期。 康熙朝的最后一年,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园中的牡丹台上第一次见到了他的祖父康熙皇帝。 康熙很喜欢他,很疼爱他,决定马上把他带回宫中培养教育。 所以有研究认为雍正能成为皇帝是因为康熙特别喜欢乾隆。 祖孙三代皇帝共同观赏牡丹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圆明园不同历史时期图,贺艳/画。

赠园时期的圆明园,规模不大,建筑布局稀疏,形象朴素,是以水景、植被取胜的园。 皇子赐园都是由内务府统一规划、设计、建造的,康熙本人也对儿子们说:“朕以前曾到过王大臣等花园,从其房屋率来看,都是仿照汉人的,有各种曲折的隔断,也就是所谓的套房。 那个时候也觉得很巧,但是在一两个地方学过。 住得太久不能如愿,阙之后无法继续。 尔等都有各自的花园,绝不能作为套房,但要宽敞、宽敞、宏阔、宜居”。 所以,当时圆明园的范围大致在后来的九洲景区一带,而且总面积一定不会超过春园。 圆明园由于平地而起,缺乏巨大的自然山体,只能以水景取胜。 作为皇子的住所,建筑功能多为接待、居住、游玩,不可能有太宏伟复杂的建筑。 因为,“超时”在封建社会是掐死罪。

康熙五十八年时胤写《园景十二咏》 (竹院、桐院、牡丹室、涧阁、桃花坞、深柳读书堂、金鱼池、菜园、耕织轩、壶中天、葡萄院、莲花池)。 从这些景观的命名来看,园林以植物景观为主,水体比较迂回巧妙,优雅安静,建筑也比较舒朗,整个氛围偏重于自然清新、朴素安静、野趣盎然的园林意趣。 其中葡萄院没有寓意。 由于当时的葡萄来自西域,康熙帝平定西域后,开始将来自哈密的各种葡萄引进北京。 为此,写了诗文介绍了这一事件。 也就是说,“看着我国怀柔的辽阔,愉悦的休息,远胜于前古男性”。 今天大家看到的故宫《十二美人图》,是当时深柳读书堂里装饰的美人屏风的绸缎画,清晰地展示了赠园时代室内装饰的样子。

在康熙末年皇位争夺的艰苦政治斗争背景下,胤禛呈现出一种非常低调、悠闲、与世无争的隐者状态。 他这样描写自己在圆明园内的生活。 “怠慢了沉浮的事,让花柳朝很开心。 吴儿调凤曲,越女依鸾箫。 道许山僧来访,硖招野叟。 漆园不受仰慕,合志则自由”。 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冬,胤禛终于接受遗诏登基。

雍正即位后,他从谨慎低调的皇子跃为最高君主,可以毫不畏惧地表达自己的喜好。 于是,他一改往日恬静淡泊的姿态,立刻将心爱的圆明园“升格”为御园,以胸怀天下的帝王之势,展开大锹的改造和扩建,满足“园居”和“理政”的需要。 扩建后的圆明园,园林范围扩大到3000多亩,约是皇子赠园时代的5倍,康熙畅春园的3倍。 雍正三年( 1725 ),雍正首次驻圆明园,开始御门听政。 从此圆明园取代了顺畅的春园,成为清代最高等级的御园,为历代皇帝所继承。

进御园后,园林宜考虑的影响因素更加综合复杂,要整合象征意义、生活需要、支撑技术。 第一个要求是政治象征的寓意,“移天易地怀于你怀”,整个园林象征着天下和国家的这种梦想。 由于帝王言行是天下典范,圆明园有许多命名和特殊的功能空间设置,与皇帝想宣扬的社会道德密切相关。

除了宣传理念外,五位皇帝长期居住在圆明园,每天早晨、吃饭、宴请、读书、子女教育、观剧、庆典、划船等,也有很多实际功能性生活的需求。 雍正皇帝、道光皇帝在圆明园去世后也需要设立灵堂。 上述理想和生活功能都需要科技支撑其实施,因此圆明园的许多建筑从建设到使用都是创新引领时尚潮流。 例如,玻璃窗、西洋壁纸、旋转楼梯等新材料、新造型的使用。 圆明园还有很多其他设施。 例如,铜凤试风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施,安装在建筑物的顶部,刮风时旋转,可以识别风向。 除了铜凤之外,还有水法,也就是喷泉和升降台等。

圆明园四十景图上下的天空。

干隆在圆明园也做了一些增补改建,他最大的贡献还是把“圆明园”这个概念从一个园林改为“加四”五个园林,即与圆明园本园相邻的四个附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春熙院由于附园与圆明园直接相通,皇帝不出园门就可以到达,一切由圆明园管理机构统一管辖。 清含园等独立的行宫园林,与圆明园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各自设有管理机构。 附园的扩建工作始于干隆十年( 1745年),多利用圆明园周边的原亲贵赐园进行维修和改建。

第一个附园是圆明园东边的长春园,也就是现在的西洋楼区域。 二是熙春园(现清华大学所在地),由乾隆的伯父诚亲王在允志赐园基础上修整而成,通过过街廊桥(当时的天桥)与长春园相连。 再晚一点,把圆明园、长春园和熙春园之间的一些小园林合并成绮春园。 最后加入长春园北侧的春熙院,乾隆四十五年时,终于达到五园盛况,总占地面积超过450公顷(六千多亩),比雍正时期大一倍多。 并于嘉庆七年、道光二年分赠春熙院和熙春园,最终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圆明三园格局,占地350公顷。 圆明园在御园阶段又经历了从小到大、大到小的历史。

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是“趁火打劫”。 之后,同治、光绪两朝尝试重修,但都没有完成。 但是,这个时期虽然已经是遗迹,但仍然是御园的遗迹,还有护理和守卫。 虽然守卫不是很严格。 后来慈禧又来游历了,那时候圆明园还不是最坏的时候。 但是清朝灭亡后,整个公园陷入了无人的状态。 特别是民国初年,军阀从圆明园内搜出了太湖石、在北京大学看到的华表、狮子、国家图书馆文源阁碑等达园中的山石、碑文等各种石材。

这些还不是最糟糕的。 因为他们被拉走后,至少就这样留下来,继续使用。 当时,也有人跑进圆明园内,将汉白玉打碎后混入大米中出售,从中获利。 经过这木劫、石劫被破坏后,又经过土劫,直到最后,真的变成了满是垃圾的废墟。 1983年圆明园正式确定为“遗址公园”,经过一系列的保护、整治和建设后,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城市遗址公园。

熙春园

“熙春园”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实际上去过的人不少。 因为它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范围在今天清华大学校内东西主干道北侧,南北主干道西侧,西为西校河,北为西大运动场北侧。 其中荒岛、工字厅一带为当时的南部园林区,西运动场一带为当时的北部麦田区。

熙春园是清康熙时期皇子赐园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与圆明园同时建成。 他的第一个主人是胤禛的哥哥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允志。 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资料馆的满文朱红徽章折叠后,清晰地记录了熙春园选址的过程。 康熙四十六年正月十八日( 1707年2月20日),七个皇子(包括三、四、五、七、八、九、十阿哥) )一起给父亲写纪念信,在纪念中给父亲,你住在春园里,我们走得很远康熙同意了,派这些皇子在春园北新花园东边的空地上建花园。

当时空地不够,四阿哥的园子位置选定后,三阿哥就没有位置了,两个月后,三阿哥允志自己买了一块地回来,请求父亲批准建设派遣工。 在三阿哥的演奏上提到了重要的地方“水磨”。 他说自己的园在水磨门的东南,离四阿哥的园很近。 而且,这片土地位于新河的南岸。 当年12月,这座园林竣工,首次迎来康熙皇帝的圣餐。 此后,康熙相继控制了笔亲题《熙春园》、《主善斋》、《竹轩》等匾额。

事实上,康熙一朝,老三的熙春园比老四的圆明园更受老父的喜爱。 康熙皇帝接受了10次访问,是圆明园的1倍以上。 当时,允志召集了自己的老师陈梦雷等多位学者,在熙春园内编撰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陈梦雷自称“松鹤老人”,他的书房“松鹤山房”位于熙春园东北部,两旁是河,种有千余棵榆树和柳树。 “珍楼杰阁,捻绉万榻”显示当时这里收藏了很多书籍。 据陈梦雷代允志撰写的《拟永恩寺碑文》,园林东边的古老寺庙(永恩寺)也进行了扩建。 康熙六十大寿之前,皇子们一起在熙春园内设宴,请康熙临幸说:“日诸皇子舞斑衣戏彩称献寿。”

皇子赐园其实比较特殊,它不属于商品房,但很像公房。 因为它们是皇帝赠与皇子的,由王室的内务府出钱修建,而且在皇子死后重新回收,再分配。 于是雍正即位后,削除兄长爵位,治理罪孽,没收后花园,转手送给十六弟庄亲王允禄。 干隆三十二年( 1767 )二月允禄去世后,熙春园被干隆收回,成为御园圆明园的附园之一。 因为位于圆明园东侧,所以也被称为“东园”。 干隆接手后,计划先清点园内建筑招牌的金额,然后赠送新的牌匾文代替原来悬挂的25面旧牌匾。 同时拆除东北部现有船坞,改建为畴大厦、抱朴草堂、四方草亭,修缮现有3个(中所、前所、后所),追加建设了东所。

当时,园林西区、中区基本保持原貌,新的建设集中在园林东部和北部,而且建筑风格模仿村居,这两个区域有农田。 据干隆三十五年竣工鉴查纪念,熙春园内村楼三家、东房二家、高台房二家、前接鼓棚二家、平台一家、石水柱开厅三家、倒座儿草房三家、草方亭一家。 嘉庆朝还新建了省耕别墅、含润斋等。 观畴楼、省耕别墅等名号可见,隶属御园期间,熙春园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皇帝的观农验农。 而且,这里栽培的是麦子,与春园以西地区栽培的京西稻不同。 据统计,乾隆帝自1768年至1781年的13年间,9年间至少来熙春园观赏过麦子26次,题控诗共85首,其中24首都讲述了在畴楼观赏麦子的经历。

嘉帝在位25年,至少来过熙春园14年,达27次,题控诗41首。 据干隆五十一年统计,园内麦田共261亩,五分钟。 因为麦苗种得不好,被管理者处罚了。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长春园与熙春园之间新建了一条长达数十米的“廊道”,即高架人行天桥。 皇帝可以骑着轿子从长春园东南角的如园直接到达熙春园。 这座人行桥在当时也是一大壮举,皇帝也曾多次欣欣然表示:“过楼门熙春别一园”、“跨二园,下穿袈裟”。 “过者熙春也。 俗话说东园惯了。 中间有许多空隙,种麦子这几年”、“境额熙春千亩举,轩同淳化四方宣”。

到道光二年,皇帝将熙春园一分为二,东园赐给三弟,仍称熙春。 西园给了四弟,改名为近春。 道光七年制作的房间图中,明确记载着“瑞亲王园后,靠近春园,惇亲王园后,变为熙春园”。 到了咸丰时期,将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三山五园时,近春园和清华园都幸免于难。 但是,同年12年,皇帝命令拆除近春园的200多个殿宇长廊,将拆下的木材用于圆明园的大宫门、圆明园殿、勤政殿等的修缮。 至此,近春园完全被拆除。 1911年经清政府批准,游美学务处迁往清华园,1911年4月29日入学,定名为清华学堂。 1913年清华学堂并入春园附近等地,并不断扩大形成了今天的清华大学。

从道光年间的样貌房图来看,熙春园南部园林区围绕柳塘、方塘两水面形成东西两个群体。 西部的前所、后所(今荒岛一带)、东部的中所、东所)今工字厅一带)。 前面在南岛,包括德生轩、藻德居、花韵轩; 位于北岛,包括松篁馆和对云楼。 其中包括宫门、主善堂、镜烟斋等。

中所的中心建筑物是工字厅(康熙时代的后殿被称为镜烟斋)。 因其建筑平面形态如“工”字而得名。 前后两座大殿由中间柱廊相连,加上曲廊设计,将建筑群内各单体建筑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院落。 1942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住在这里。 位于工字厅西侧的古月堂是道光初年新建的书房,建筑形态古朴典雅,是一座传统的小四合院。 这里最美的是南部的小垂花门(原东所怡春院的垂花门)、梁启超、朱自清都曾在这里居住,直到1928年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后,这里才成为第一间女生宿舍。

作者丨贺艳等

综安也

综王青

导游词部分校对丨王心

十大品牌排行榜

更多+

创业故事

更多+
在线
咨询
在线
留言
关注
微信
APP下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