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加盟网 |移动站 广告合作: 全国服务热线: 客服QQ: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指导 > 项目答疑 > 参观创业园区心得(参观创业园区心得体会)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58创业网提示多做项目考察!

参观创业园区心得(参观创业园区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 2021-11-27 05:30 作者: 不包 点击次数: 
 川江农夫小地火锅

所属行业: 火锅

品牌源地: 江苏省

公司名称: 

参观创业园区心得,大学生创业园心得体会如何?推荐参观创业园区心得,大学生创业园心得体会

参观创业园区心得,大学生创业园心得体会

人民日报记者王金涛

参观创业园区心得(参观创业园区心得体会)

陈柏年,1992年出生,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石洞镇东湾村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七年来,主要加工销售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麦粉、面条等系列产品。

经过多年的努力,陈柏年经营的兰州祥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已获得全国农民合作模范社认证。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103人,带动25户贫困户拥有原始档案和卡片,年分红1500元,带动周边150户户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

甘肃皋兰县的“90后”陈柏年,大学毕业返乡创业,抓住当地小麦品种优势,大面积种植,加工销售面粉、面条等特色产品。他走了弯路,积极求变,不断拓展市场。最后,他和周围的农民一起,找到了一条农产品深加工致富的路子。

创业经历

首先,创业不要盲目冲动。不要以为回到家乡的门槛很低。你要综合考虑资金、物流、市场等因素,提前做好经营计划;其次,农业生产周期长,不要急于获取短期利益,更不要贪大求小,急于扩大规模。在研究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聚焦市场前景好的优质农产品,打造精品品牌;三是创业风险高,上游风险难以控制。和客户打交道,不要做口头约定,要用书面约定。

——陈柏年

播完芒果种子,陈柏年心里有底:小麦长势好,天气好,雨水多,一定会大丰收。小麦是我们合作社加工面粉、面条的根,也是103个社员、几百个农户的希望。

陈柏年是生活在甘肃省皋兰县石洞镇东湾村的“90后”。回国创业7年后,他从种植地方特色小麦,到加工销售面粉、面条,年销售额约600万元,带动身边150户家庭平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

试探

“我没有赚到钱,但村民们却有了好收成。”

大学毕业前,陈柏年下定决心回国创业。

“你是学生,会种庄稼吗?”父亲说,再也不要说话了。

“你爸说得对,你回来能干什么?”妈妈也不赞成。

“依托现有合作社,做大做强面粉面条产业。”陈柏年表示,要增加农业附加值,就要进行农产品升级,走品牌路线。

“这个想法很好。”母亲看了一眼父亲。“书生意气,三年后见。”父亲起身走出家门,陈柏年悬着的心落了地。

三年后,陈柏年觉得见到父亲很惭愧。

“事实就是如此。”陈柏年说,接手合作社后,他想流转土地,大规模种植一种当地特色小麦。“当我回国创业时,我只是认可了它的前景。”陈柏年说,这种小麦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纯天然无污染。"此外,小麦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这种特色小麦在皋兰县历史悠久。“它抗旱抗病,所以适合就地种植。缺点是产量不高,即使是大丰收,亩产也不能超过200公斤。产量低不高,农民逐渐没有种植意愿。”陈柏年说。

"小麦的质量决定了面粉和面条的质量."陈柏年说,他们买小麦的时候都要满街转转,但数量难以保证,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他决定转让土地,自己种植。“我想转让我的土地,我当然高兴。”东湾村村民王春丽说,流转费是每亩450元,他还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上班”挣工资。“农夫正忙着干活

业的困难,远远超出了自己当初的预期,“想打退堂鼓,但无路可退,摊子铺得这么大,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

转变

“原来不被看好的特色小麦,如今又成香饽饽”

“开始想不通。”陈柏年说,头两年天旱,产量自然低。这第三年风调雨顺,结果收成还是不理想。他一个人来到麦地,顺着田埂沿沟梁转悠。看着800多亩土地,被田埂地界切割得七零八落,陈柏年想清楚了症结所在。

“成本太高,管控没跟上。”陈柏年说,当时乡亲们不同意推平连成片,怕合同到期找不到地界,这就导致没法规模化机械作业。这样一来,势必增加用工人数,人数越多成本就越高。“再一个,管理比较粗放。”陈柏年说,有的人精耕细作不惜力,也有些人不太愿出力。“第三个原因,产品太单一。”所以,看似扩大了规模,实际上也增加了支出。

“下定决心,改变种植模式。”流转合同到期后,陈柏年没再续签。“说让我们种植当地特色小麦,他收购。”王春莉说,起初很多人不愿意,“因为挣流转费和工钱,不操心嘛!”陈柏年给大家算了笔账,种好这种小麦,他高于市场价收购。口说无凭,签协议兜底,总算让大家动了心。“我既想调动大家的种植积极性,也要培养他们的种植意愿。”陈柏年说。来年秋收,小麦有了保障,他的生产成本也大幅下降,“合作社这才慢慢走上正轨。”

好事多磨,特色小麦的致富路并不好走。刚解决了原料问题,加工的难题又摆在了眼前。“设备落后,车间简陋,还是家庭作坊。”陈柏年说,可这麦子娇气,三伏天太热,面会饧过头;三九天太冷,面又饧不好。“冷热都不成。”瞅着跟不上时代的生产车间,陈柏年咬咬牙,“贷款几百万元,建现代化车间。”

如今,隔着落地玻璃,工人在新车间里埋头加工以这种小麦面粉为原料的面条,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提高。

“原来不被看好的特色小麦,如今又成香饽饽。”王春莉说,每亩地至少增收500元。“合作社走上正轨,吸纳群众就业,社员每年还能分红。”陈柏年说,县里也在推广种植,并在推进灌溉工程建设,要让特色小麦产业走得更远。

开拓

“每年销售10多万箱,供不应求”

创业这些年,兰州的大街小巷,陈柏年几乎跑遍了。“最多的时候,一天跑3趟兰州。”陈柏年说,起初送货、卸货、码货都是自己一个人干,“既是司机又是装卸工,还是推销员。2015年一年,车就开了10万公里。”

“跑市场很辛苦,但兜兜转转,始终都在熟人圈和老客户打交道。”陈柏年说,当地市场本来就小,特色小麦价格又偏高,产量多了往哪里卖?外销成了必然的选择。

几年前,陈柏年到深圳购买生产设备。去的时候,他带了自家生产的特色小麦面条。“很简易的纸袋包装,里头两块面饼。”陈柏年说,“按照当时的想法,只要面够好,包装无所谓。结果经销商婉拒了,再三劝人家品尝下,才送出去几包。”陈柏年说,没想到,这几包面条,让他峰回路转。回到兰州,陈柏年接到了商家电话,“你这面看着普通,但口感挺好。”

陈柏年赶去深圳,“人家带我去参观,真是大开眼界。”陈柏年说,从设计到定位,从怎么打动消费者,到如何提高附加值,都刷新了自己的认知。回来后,他也开始琢磨,找专家请教、去外面取经。经过一番改良,陈柏年注册了商标,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制作的多款新包装面条,不仅颜值吸睛,而且各具特色。“就是针对不同消费者,分众化销售。近几年,每年销售10多万箱,供不应求。”

销路打开,市场认可,陈柏年的合作社有了底气和实力帮助更多人。“有些老乡有粮却卖不上价,还有些人务工门路少。”陈柏年说,合作社和有意愿种植的农户签订合同,兜底收购,并吸纳一部分人到车间务工。

蔡河村村民杨香花丈夫常年患病,一家生计全靠她。到合作社上班后,她做起了打扫卫生等后勤工作,每月工资2600元,“如今在家门口上班拿工资,还能照顾家人。”

“想要真致富,先得可持续。”陈柏年说,合作社的目标是,既要推动特色小麦种植,盘活撂荒地,又要让一些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做大蛋糕,实现良性循环。“为此,合作社签订种植基地3500亩,并建成6000平方米集面粉、面条、麦片、胡麻油于一体的生产园区。”他告诉记者,为更好地拓展市场,已在不少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打通上下游,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我要和乡亲们一起,做共同致富的有心人。”

来源:人民日报

参观创业园区心得,大学生创业园心得体会

十大品牌排行榜

更多+

创业故事

更多+
在线
咨询
在线
留言
关注
微信
APP下载
返回
顶部